工作动态

省社科院瞄准产业扶贫 帮扶村黑木耳喜获丰收
省社科院瞄准产业扶贫 帮扶村黑木耳喜获丰收

来源:院工会、帮扶办 发布时间:2019-06-26 浏览次数: 【字体:
条水泥路直通深山,一栋栋新村民居映入眼帘,一排排塑料大棚内人头攒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村容整洁,生态宜居,这是炎炎夏日的关山村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然而今年夏天,比天气更火热的是村上的木耳丰收场景。这些天,关山村的驻村帮扶干部和村民们都在风风火火地忙着干一件大事——摘木耳,产销两旺的木耳产业让盼望脱贫致富的贫困群众的眼中和心头都热了起来。这一切都是省社科院产业扶贫帮扶的成果。
 
合作社木耳基地项目.jpg
 
位于清水县山门镇的关山村,地处林缘地带,南北两山相夹,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全村有8个自然村156户697人,2018年底剩余贫困人口36户157人。
 
15119.jpg
  
高寒阴湿的林缘区环境让关山村农作物产量低。常年以来,这里的群众靠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增收致富成为最大问题。如何消除贫困,让群众有扎根性产业?群众急、村干部急,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更急。如何实现贫困村整村脱贫、怎样让久居深山的贫困户增收致富?成为摆在帮扶单位、驻村帮扶工作队和镇、村两级面前的一个难题。
  2.jpg
 
 
山有山的好处,林有林的优势。村党支部书记雷得有在这方面就有过尝试,十几年前他曾自已培育过木耳菌种,也试种过木耳,但由于资金少、规模不大、收入甚微,这个产业一直没有做起来。
 
4.jpg
省社科院急群众所急、盼群众所盼,从院长王福生、党委书记陈富荣到班子其它成员、院帮扶办及驻村帮扶干部重点针对产业扶贫多方调研、充分论证、实地考察、精准施策,最终确定了有基础,更适宜的黑木耳种植项目。在山门镇关山村投入扶持资金42.66万元建设种植基地和产业扶贫车间。基本实现预期:精准扶贫到户到人,发展产业齐心脱贫!
5555.jpg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有付出就有回报,有奋斗就有收获。2019年3月,关山村木耳种植基地建成,新建木耳种植大棚8座,培育木耳菌棒35000个,预计第一茬能产成品木耳1436斤,收益71800元,年收入将达到21万元左右,户均增收2210元。
7.jpg
在省社科院的帮扶支持下,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经营方式,加快推进黑木耳产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市场化营销,培育主导产业,打造“股份农民”,真正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脱贫摘帽。
  (魏静、侯锡猛撰稿/王灵凤审核)
分享到:
【打印正文】